赞美诗(赞美上帝的诗歌)

赞美诗,基督教徒赞美上帝或颂扬教义的诗歌。亦泛指对其他事物赞美颂扬的诗歌。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现在多数赞美诗都有可供四部合唱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曲调,但早期的赞美诗无和声、无伴奏。现存完整的最早歌词是希腊文赞美诗,约写于公元200年之前,题为《放吧,喜悦之光》。

赞美诗分类

文学赞美诗

文学赞美诗中有赞美甜蜜爱情的,如《等待》,《双飞燕》;有抒写内心情怀的,如《乡愁》,《盛开如初》;有歌颂古风词韵的,如《忆海》,《沫沫红尘》;有记人载物的,<<赞包公>>,<<老农>>,数不胜数……

宗教赞美诗

《旧约》中有150首称为“诗篇”的诗歌,共分为五部份,包括赞美上帝或求上帝赐福的圣歌。多数是犹太教徒在大礼拜堂中吟唱的。

许多赞美诗是出自犹太国王大卫之手,他还是位音乐家,还有些是可拉的儿子和摩西创作的。

赞美诗的第23首“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也许是诗篇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篇。

简介

赞美诗,基督教举行崇拜仪式时所唱的赞美上帝的诗歌。歌词内容主要是对上帝的称颂、感谢、祈求。现在多数赞美诗都有可供四部合唱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曲调,但早期的赞美诗无和声、无伴奏。现存完整的最早歌词是希腊文赞美诗,约写于公元200年之前,题为《放吧,喜悦之光》。

中国现代基督教赞美诗

概述

谈到赞美诗,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无疑是以管风琴、钢琴,还有唱诗班。的确,我们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在允许公开聚会的大教堂里看到的也是如此。但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教会人数激增,公开的教会远远无法满足迅猛增长的信徒人数,于是很多的家庭聚会开始蓬勃发展。同时,由于中国各方面开始开放,海外华人教会及国外教会开始广泛地接触国内教会,同时带来了很多新鲜地事物,现代赞美诗就是其中很重要地一部分。

起源

真正意义上地基督教赞美诗是从1517年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开始的。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崇拜音乐以圣咏为主要形式,演唱技巧极其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的修士来担任这一角色,而普通信徒都能参与,通俗易懂的大众赞美诗几乎是完全空白的。事实上,创作通俗易懂的大众赞美诗是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路德本人就积极实践,创作了大量的大众赞美诗,比如至今都广为信徒传唱的《坚固保障歌》(《新编赞美诗》第327首)就是路德的代表作。

宗教改革在音乐上的革新不止体现在大众赞美诗,在其后的几百年里,音乐艺术进入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与马丁·路德的改革是又着很大的关系的。而在当时,大众赞美诗可谓是叛逆之极,广为教会保守势力所诟病。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大众赞美诗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古典赞美诗或传统赞美诗。当时的大众赞美诗在音乐形式上基本都是二段式,分主歌和副歌,四到八个乐句,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歌词一般都分数段,最多可达八到十段,同一旋律反复演唱。

我们主要来探讨赞美诗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主流赞美诗创作情况概要

中国教会早期的赞美诗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翻译国外的大众赞美诗,歌词以中国诗词的形式出现,在描述神学信息的同时间具中国传统文学的美感。二是改编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加上圣经经文或是中国基督徒自己创作的诗歌,同时也有一些完全属于中国音乐风格的赞美诗创作。

事实上二十世纪早期很多著名的中国音乐家都曾参与过赞美诗的改编与创作,比如杨荫浏、赵元任等音乐家。这些诗歌至今都被中国教会广为传唱,几乎都被收录于中国教会流传最广的《新编赞美诗400首》之中,比如《神爱世人歌》、《诗篇二十三篇》等,近百年来一直为中国教会所传唱,是二十世纪中国教会最为经典的赞美诗作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历过“文革”以后,教会开始重新恢复宗教活动,赞美诗创作进入新的时期,更多的基督徒投入到了赞美诗的创作之中,同时各神学院也开始了系统的教会音乐教学,新的赞美诗作品大量出现,并广泛收录于全国“两会”开始编纂供应全国各个教会的《新编赞美诗400首》之中,代表人物如林声本、史奇奎等。

《新编赞美诗400首》基本反映中国教会音乐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纵贯整本诗歌集,其音乐形式全部为传统诗歌形式,即主要为二段式的曲式,四到八个乐句,中国传统诗词为形式的歌词,以及以数段歌词来反复吟唱同一旋律。

另外还有一个新的发展就是除了以《新编赞美诗400首》为代表的大众赞美诗外,一些基督徒音乐家还专门创作了一些艺术性强、由大型唱诗班来演唱的大型圣乐作品,将中国本土的教会音乐创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作如马革舜的《受膏者》,林声本、史奇跬、杨伯伦等人都有很多这样的创作。

中国现代赞美诗创作情况概要

以上所提到的是中国教会主流的赞美诗形式。但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非主流的中国赞美诗似乎以更为迅猛的速度传遍了中国各地的教会,其流行程度在很多地方甚至远远超越了主流赞美诗。由于范围和形式已经扩大很多,下文中我们将以“中文赞美诗”来取代“中国教会赞美诗”的说法。

这些所谓‘非主流“的赞美诗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发源于中国内地,最主要的是河南农村一位名叫吕小敏的普通基督徒所创作的《迦南诗歌》,另外则是以台湾的天韵诗班和美国的赞美之泉这两个专业的基督教音乐机构为代表的现代中文赞美诗创作。以下我们将逐一介绍。

说到《迦南诗歌》,今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有中国基督徒的地方就一定能听到它以及它的作者吕小敏的名字。《迦南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中文赞美诗的一个奇迹。人们惊叹于一个连初中文化都不具备,更不懂任何音乐知识的普通的农村女性基督徒,尽然创作出那么多感人至深的赞美诗歌,感人、平实的歌词和更容易传唱的中国民间小调的旋律让《迦南诗歌》很快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华人教会传播,而她超过一千首的创作量更被认为是一个很伟大地奇迹。

《主你是我最知心地朋友》、《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主啊我赞美你》这些诗歌感动了无数的基督徒和慕道友,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掀起了教会复兴的高潮,甚至有的村庄整村的接受基督。后来一部名叫《十字架——耶稣在中国》的反映中国基督教发展的纪录片(神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专门制作了一集以吕小敏和《迦南诗歌》为主题的专题《迦南歌声》,更扩大了《迦南诗歌》在中国基督徒中的影响力。

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教会学者和牧师开始反思这一现象,并开始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如古道所写的《从圣诗创作看<迦南诗选>》一书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并不完全认同古道的说法,也无意加入这一辩论,但就《迦南诗歌》的一些特点做一分析。

《迦南诗歌》的作品全部是中国民间小调,比《新编赞美诗400首》更易于传唱,就其乐曲来说,与《新编赞美诗400首》比较,完全没有了传统赞美诗的形式,无法用二段式、三段式、或主副歌乐句等来描述,更多的是自由式的发挥。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歌词。

其歌词相当口语化,很朴实地反映了作者的信仰经历,很容易引起共鸣,另外不像传统赞美诗一唱就是好几段并且歌词半文言式,《迦南诗歌》歌词就像作者用现实中的口语来描述自己对信仰的感受,与半文言诗词体的传统赞美诗相比,更加平易近人,容易理解。而正是这一点,成为不同意见者诟病之处,因为过于强烈的个人感受导致其歌词在神学问题上出现一些漏洞。

由于作者的生活环境的原因,按现代音乐来说,《迦南诗歌》最初的时候的确是很“土”的,所以更多的实在农村传播。后经过一些基督徒音乐家像黄安伦改编之后,《迦南诗歌》中的一些经典诗歌才在更广的范围流传。

台湾教会赞美诗对中国的影响从南方的教会开始,在福建、浙江等地的教会很早就已经接触到了天韵诗班的赞美诗,赞美之泉的诗歌最早也是从南方开始流传,而北方在数年之后才慢慢开始流传。而以他们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基督徒赞美诗很明显有着流行音乐的风格,同时又有台湾等地的地方特色,这自然也受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港台流行音乐的影响。

同时赞美诗歌词简洁、口语化,这些因素都使得这一类型的赞美诗更容易被当代的信徒所接受。同时,一些海外华人信徒翻译了很多在国外广为传唱的英文赞美诗也开始介绍到国内,大大丰富了中国教会的音乐敬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以天韵和赞美之泉为代表的赞美诗团体成为了专业的教会音乐制作机构,并采用现代音乐作品的商业推广方式,录唱片、出专辑、并以举办音乐布道会或演唱会的方式来推广新专辑。同时,这些机构又有教会的大力支持,在这一方面,国内教会还是远远落后的,究其原因,国内的赞美诗创作形式大多过于传统,很难在更广的范围流传,因为一些原因,也不可能进行商业运作方式,而各教会长期以来也没有意识或能力来发展现代基督教音乐。

公开的官方三自教会仍然是传统的唱诗班发展模式,而家庭教会则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发展唱诗班模式,而其他模式也无法得到发展。另外,中国大陆地区的音乐教育环境与国外相比也对现代基督教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限制。这里还有一个教会本身的音乐教育问题。中国教会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神学院和教会诗班的乐理学习班形式。

神学院的受众仅限于人数很少的神学生,诗班乐理学习班的形式是按照唱诗班古典赞美诗和专业声乐教育的要求。器乐方面仅限于钢琴,个别的会有一些管乐。而家庭教会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没有音乐教育。在这一点上,港台及海外华人教会已经有了很多尝试,并且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从事现代教会音乐的人才。

赞美之泉专业音乐出身的人其实很少,但是十多年来已经训练出一个比较出色的团队。这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音乐教育与信仰的结合,不管现代音乐对教会音乐有多大影响,一个成功的敬拜乐团依靠的还是信仰,反观赞美之泉等乐队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无疑是因为他们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有良好的信仰生活的团契,而音乐的教育也会一定程度上融合到团契生活中,对于教会的敬拜乐团来说,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变革及国外基督教音乐所带来的影响

在教会的音乐敬拜形式上,现代赞美诗也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很多教会开始以敬拜团来取代唱诗班的位置,以电声乐器来取代只有钢琴或管风琴的音乐形式,并且教会的活动中音乐敬拜的分量大大增加,专门的音乐赞美会和布道会成为经常性的活动。说道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场运动——敬拜赞美运动,正是这场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教会兴起了音乐敬拜的热潮,大量的教会音乐组织兴起,并从九十年代开始,波及到华人教会,带动起中文赞美诗创作的新高潮。

一些教会甚至提出了流行福音音乐的概念,目标是要让基督教音乐不仅能跟上时代潮流,甚至要成为引领社会文化的先锋力量。对与这场运动的影响,众说风云,本文亦不想加入辩论,只是通过对这些现象来分析一下中国教会音乐地发展趋势。

从现代音乐的角度来说,天韵诗班和赞美之泉早期的创作已经算是比较传统了,这反映在音乐风格较为单一,歌曲较为通俗。而音乐风格正是现代音乐的灵魂,现代音乐风格的灵魂是节奏,无穷的节奏变化使得音乐进入了有史以来元化的时代,国外的现代赞美诗亦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现代音乐风格,乡村、爵士、摇滚、拉丁、甚至说唱风格的元素都进入赞美诗作品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意义上具备现代音乐特点的中文现代赞美诗才刚刚开始。

在海外华人教会开始兴起现代音乐风格的敬拜赞美音乐事工,新加坡的城市丰收教会因该是先驱。1989年康希和何耀珊夫妇创办的城市丰收教会目前是新加坡最大的教会,国际知名度很高,这和他们的教会的音乐事工有着很大的关系。何耀珊甚至是华语流行乐团很有人气的著名歌手,被称为“牧师歌手”而倍受争议。

1998年,台北灵粮堂周神助牧师带领各牧长、同工拜访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受到了该教会音乐事工的极大影响,开始着手预备在学生牧区敬拜团的企划书。九月底“约书亚敬拜团”正式成立于牧区,并开始负责带领每周六晚间的青年崇拜。

1999年至今,已经录制了许多张敬拜赞美专辑及流行福音创作专辑。教会的大力支持使约书亚乐团在各方面都越来越专业,赞美诗风格完全吸收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多种元素。与此同时,赞美之泉的创作风格也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音乐风格被运用到创作中,王子音乐、有情天音乐、小羊诗歌等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制作机构出现,使现代中文赞美诗创作盛极一时。

以上我们无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会音乐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基督教音乐更广泛地进入世俗社会,甚至在商业上都取得巨大成功,一些歌曲的流行程度甚至遍及全球。这其中最成功者当属澳洲的Hillsong乐团。Hillsong Music Australia是澳洲悉尼市Hillsong Church的直属机构,它代表着Hillsong Church的音乐文化,也代表着澳洲敬拜音乐的传奇,这一所世界知名的教会,不单止将基督教音乐文化带入世俗里,还成为廿一世纪基督教的先驱。

1992年Hills Christian Life Center(Hillsong Church的前身)进行了第一次的现场录音,到了1994年,第二代创作人Darlene Zschech的歌曲Shout to The Lord,以及Reuben Morgan的多首作品使Hillsong更上一层,成为了新的一代敬拜赞美的典范。到今天,Hillsong第三代创作人的歌曲,正带领进入另一个新的时代,为未来服事更多年轻人而做准备。

Hillsong对于中文现代赞美诗的影响无疑会产生影响,约书亚敬拜团就曾翻译多首Hillsong的赞美诗收录于自己的专辑中,而他们的创作风格很明显能听出受到Hillsong的影响。而在美国等国家,有着更多的教会音乐机构和教会音乐人致力于推广现代基督教音乐文化,这其中不乏像后街男孩这样人气极高的乐团。

中国当代基督教音乐发展的瓶颈和趋势

以上谈到的现象对于中国信徒的影响主要还是在海外华人教会之中,国内虽然已经有一些教会音乐机构出现,赞美之泉等机构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流传,但整体上看,教会音乐事工还是停留在很低的程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些教会对于现代音乐风格的赞美诗歌比较排斥,或者认为信徒接受不了这些诗歌

2.一些教会很愿意接纳现代赞美诗,但是缺乏对现代赞美诗的一些认识,另外缺乏与外界在现代基督教音乐方面的交流。想鼓励年轻人开始这方面的事工,却不知如何做起。

3.音乐教育环境的问题。公开聚会的大教堂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教育相当专业,唱诗班也都是进行学院式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但对于现代音乐可以说没有任何的了解。现代音乐的教育与传统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举例说,专业钢琴训练的人看谱弹奏能力很好,但是很难与敬拜乐团配合,没有即兴伴奏的能力,乐团配合往往要求尽可能地少弹,配合其他乐器和演唱人员,专业钢琴手往往约弹越多,取代了几乎所有乐器的作用。

相反地业余自学的人反而很容易和乐团配合,只不过识谱独奏能力没有。现代音乐地精髓其实就在于即兴,并且打造良好的团队配合能力。在国外,优秀的乐团乐手几乎都是自学成才,只不过要经过长期的磨合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音乐培养模式,很难在年轻一代的信徒中取得进展。另外这一点也直接导致国内几乎没有现代赞美诗的原创作品,稍做观察就会发现除了小敏的《迦南诗歌》几乎再没有本土的原创现代赞美诗作品。

4.国内很多教会对于现代赞美诗的文化意义没有认清。多数人认为赞美诗只是配合教会的崇拜活动,在教堂或聚会点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牧师讲道上。这当然也没错,只是对赞美诗的作用没有认识地更全面。其实信徒可以在赞美诗中获取很多的神学及信仰的信息,有一些甚至是讲道也无法取代的。另外赞美诗对传播基督教信仰会产生很大的作用,体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布道会尤其明显。但是在国内,绝大多数教会都没有对于音乐布道会的支持,而所谓的一些专业的圣乐演出更像是音乐表演。

5.教会对于现代音乐事工几乎没有支持。其实在北京等地聚集着很多的独立的基督徒音乐人,但是却从来没有形式一定规模,没有形成专门的机构。原创诗歌又太过于个人化,普遍缺乏神学基础,以致于很难得到推广,而这些音乐人因为没有支持,又要解决生计问题,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教会音乐事工中。

另外有一些专门学习过音乐敬拜的人在教会没有用武之地,举例来说,北京一个较大规模的教会曾有人在韩国的教会机构专门学习敬拜学,但是后来教会一直也用不到专门的音乐敬拜,最后这个人因为教会缺乏牧养的同工而改为讲道,学非所用。

6.硬件以及场地的限制。传统的诗班形式,几乎不需要扩音装置,钢琴管风琴也不需要扩音,教会一般只是为讲道的人准备麦克风。另外场地也是围绕讲道台为中心,一般都比较狭小。而敬拜乐团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音响设备。国内的教堂大多只装配会议音响设备,没有考虑过现代音乐敬拜之用,加上没有专业的音响师,对于很多周边设备和连接设备不了解,往往使得很多乐器无法使用。另外,敬拜团需要一定的活动场地和排练室才比较容易施展。

总结

以上所谈及的只是目前国内教会在音乐事工上的一些现状,观念更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如此,中国教会已经有了好的趋势。在南方,已经有很多教会开始大力发展敬拜乐团,经常组织各种音乐聚会,在传播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开始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创作(比如《心的归回》专辑)。

不管对于现代基督教音乐持什么样的态度,毕竟它正在蓬勃地发展,起到了很多积极地作用。它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地问题,但是从我们的信仰出发,我们应该做的也是要积极地学习了解,引导它保持着正确的方向而不走弯路,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713157997.html